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立行 · 思考

立行 · 思考 返回上页

集体备课应有“备”而来
2015-06-03 00:37:35    SystemMaster    阅读 9333次

“集体备课”是重要的教研手段,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分析把握教材、学生、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其重要的价值已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有不少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对“集体备课”的做法产生了质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如何通过教师个体和集体智慧赋予“集体备课”新的内涵,使它真正成为教师交流、研讨、提高的有效平台,成为真正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手段,是所有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一、“集体备课”的目的:有“备”才能实现

集体备课的时间到了,大家不紧不慢来到集体备课室,教研组长先宣读了学校的几项重要工作,大家随便聊着其他话题,有的还在批着作业,看看时间过半了,教研组长才说:大家看看,我们今天备什么内容?老师们于是七嘴八舌,有说学习新课标感悟的,有说课堂教学的,有说单元测验的……最后,组长确定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发言,又临时指定一个老师做记录,时间一到,老师们各自散去。……

集体备课之所以流于形式、走过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是“无备”而来,目的不明,内容不清,方式不当。

集体备课很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及教法有了初步的思考定位和有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期盼。如语文课的集体备课,对课标,应有正确的解读和定位,能正确认识课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材,语文教师应有对课文初步的阅读体验(甚至是文本细读),有自己对文本教学的初步设计,而不是依据教参上的话,更不是教辅上的话,一定是自己相信的话,不是胡话、套话和假话;对学生,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真正的独立学习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所在,教师并对此做出了初步分析和诊断;对教法,教师应在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基础上,初步有了解决的预案和对策(教学流程和教法)。

如果没有以上先决条件,集体备课就会流于形式,就不能帮助教师成长,不能减轻教师负担,不利于教师智慧的碰撞、资源的共享,不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不利于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二、“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备”才能实现多元智慧的激荡、碰撞

集体备课应注重“研”与“探”,应有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学术气息,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还在于能形成教师之间多元智慧的激荡、碰撞,形成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成长,从而达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之间教学智慧的互动,围绕既定的内容、目标,依据文本和有价值的问题,青年教师与老教师、教研组长学术带头人和普通教师之间思路、理解、观点、表达的交流碰撞,这多元智慧的激荡、碰撞,或许火花四溅,或许面红耳赤,或许难解难分,或许求同存异。正是这样的情形和这样的时刻,教师的才学、智慧和机敏才多了展示的空间和机会。

真正有“备”而来的“集体备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说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说、大家说,应该是教师在自己初步备课基础上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的认识、观点的亮相,是为深层次备课做的必要准备和铺垫。教师个人对课标的理解与领悟、对教材把握和分析、对学情的调查与研究、对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假设与预判,都应该是教师备课时说的重点。

2.

传统“集体备课”将“评”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教师的“教”,也即教师如何“保证教学的顺利”,主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教学程序设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这些内容应该是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之前做足的功课)等方面来进行评论和评价,通过相互之间的评论和评价以期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这样的“备”和“评”固然重要,但要实现新的备课的意义建构,“备学生”更应是集体备课中必不可少的。传统的集体备课都是在教师的经验之下对学生学习的准备,而没有基于学生的“学与思”,也就是说,教师的“备学生”只是基于自己固有的学情经验或自己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基于对“学情”的调查研究, “评”更应该侧重对学生在初步学习基础上产生问题的评。

如语文的单元备课,就要基于学生单元前置性学习基础上提出问题、存在问题的“评”。学生对某一单元内容进行前置性学习,首先读单元课文,要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性或者理性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的,这个阅读期待是否是合理的、科学的、发展的,当然另有别论。但是,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真正的学生的“学”。其次,学生通过“学”,能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价值判断。对学生问题的储备正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备课最为重要的应是基于学生学习问题的备教材、教法。没有学生学习问题的存在的集体备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同样没有学生学习问题的集体备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真正回归到“以学论教”的教育智慧,唤起自己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充分重视。

一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生成均应指向学生,为学生的“学”和“思”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集体备课“评”指向也应与此相对应。

将个人的智慧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来后,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和分享;在互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构想,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集体备课的意蕴。

3.

辩课是一种在“集体备课”中经常采用的有效方式。集体备课中的辩课,就是教师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教研组内其他教师的共同提高。集体备课中的“辩课”强调的是在“有备”的基础上的“辩”,辩课是双方的、互动的,是针对一堂课、单元教学设计的分析、厘清、改进,是过程性的。辩课,不再是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或者为了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更理想的教学假设,而是教师和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的科学性,来评价教学预设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课是在“有备”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深度的备课、说课、评课。

辩课应该是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最激烈、最有互动效果、最具思维性的集体备课活动。辩课在强调平等、开放、民主、尊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之间用平等的姿态、质疑的精神、建设的态度来完成集体备课的意义建构。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关键节点:有“备”才能打通

1.备教师的教学困难

教学困难不是教师自己主观意愿上的困难,而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困难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困难存在两种表现: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困难及其应对策略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师知识形态,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能力表征)。学生的学习困难要求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在学习某些学科内容时的具体困难,并设计和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对问题的比较而提出的,这里就有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问题,是学生思维深入化、精细化、精准化、价值最大化考量。这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节点,是教师备学生最重要的资源点,也是教师教学困难的关键节点。教师备课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经验转化、学习兴趣、意义建构,在此诊断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促成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经验转化、学习兴趣和意义建构。

2.备教师的经验转化

教师怎样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有效的“学生经验”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教材只不过是精神的食量,是可能具有营养作用的材料。它不能自己消化;它不能自动地变为骨骼、血和肉”。各种科目、各门课程、各门教材中的内容,是成人的选择、组织和编写的“教师经验”,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教师经验”,这些教师经验并不能自动转化成“学生经验”。因此,教师如何将“教师经验”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学生经验”,这是教师集体备课中“备”重要内容。

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正是这差距的存在赋予了教师与教学专业性。这一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式的把教师经验告诉学生,而应考虑如何在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设计搭建有效的桥梁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搭建桥梁和手段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还要让这种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持久的维持,而这,恰恰是当下集体备课中的最大欠缺。

3.备教师的意义建构

集体备课如何在教师有“备”而来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师教学的意义建构,这就需要重新审视集体备课的意蕴和内涵。

第一,教研组、教师个人应树立大的课程备课观。有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我在用一生备课”。可以说,备课的外延已经等同于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全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努力使自己既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让课堂充满了教学智慧。

    第二,备课之“备”应从单维度之备走向整体性之备,从闭门之备走向真实问题的研究。“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是传统意识上备课的三大支柱,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三者是被割裂开来看待和分析的。如何打通备课整体之间的“任督二脉”,需要教师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者之间的整合统一。就是说,备学生的学习困难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来诊断,诊断出困难后,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予以解决。备学生的经验转化,也需要结合教材分析和教学方法设计来进行。同时,备学生的学习困难、经验转化、意义建构与学习兴趣,也需要进行贯通一体的思考,而不是孤立的分析。怎样才能有效、真实的把握学生的学情,需要教师进行真实问题的研究,如语文的单元教学,教研组可以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前置性学习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实现将教师备课的个人思考和探索与学生的学习困难结合起来,将教师备课的个人思考和探索与学生、同事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起来,实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思维的碰撞砥砺,凝结出更多的教学智慧,从而达成教师教学意义的完美建构。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