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立行 · 思考

立行 · 思考 返回上页

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与突围
2015-12-24 19:00:30    SystemMaster    阅读 11469次

摘 要:集体备课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一种蕴含无限潜力、有价值的备课组织形式。但是由于集体备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备课过程流于形式、偷工减料,备课管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备课理念陈旧落后、僵化呆板等问题而陷入困境。突破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应创建自由的教研文化,选择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模式,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教师个性、鼓励教师做行动研究者。

关键词:教师;集体备课;教研文化;教学思维模式;教师个性;行动研究者

集体备课自 1950 年提出以来,经过了 60 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对之推崇备至,但在实践中却屡屡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不是因为集体备课存在着先天性缺陷,而是因为人们错误地对待与运用了它。鉴于此,笔者着重探讨集体备课的价值以及针对它在现实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

集体备课是一种在教研组领导下,教师集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聚集起来为上课做准备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不仅是形式上教师聚集起来共同参与备课活动的行为,更是教师们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疑难共同研讨、商议,相互取长补短,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一种途径。因此,它在中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为有效教学提供先决条件。由于集体备课是以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学情等要素为目的的,所以提高了备课的效果、效率和质量。二是为教师智慧共生提供平台。集体备课为教师群体团结协作提供了平等宽松、积极自由的话语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迸发。三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手段。由于在同一所学校中教师的知识、技能、理论素养、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等参差不齐,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同伴互助式群体性校本研究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四是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途径。集体备课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及教师气质人格的个性化,并最终以教师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集体备课的现实困境

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本质和意义理解不够,对集体备课的运用失度,因此导致集体备课在学校具体操作层面弊端凸显,陷入急需拯救的困境。

(一)备课过程流于形式,偷工减料。

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因此创造出一些对策来应付上面的要求,最终使得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包产到户式备课。具体的做法是由备课组长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本学期备课计划,将备课任务平均分配给每个任课教师,各个教师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并针对自己的任务做出一份个人教案,最后由备课组长集齐所有的教案,装订成册,分发给大家。二是弄虚作假式备课。为了完成集体备课的任务,有的教师图省事便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集体备课成了应付检查的网络资料拼盘,而实际上课时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一套教案进行,教学没有创新,更不会有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一言堂”式备课。教研组组长指定优秀教师或权威教师作为主备人,按照集体备课流程走完形式之后,由组长直接拍板,将主备教师的教案定为集体备课的成果“共案”(即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这种备课其实质是教研组组长个人意志的体现。

(二)备课管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学校程式化管理体制对集体备课的限制过死。高度程式化的管理体制甚至对集体备课做出了硬性规定,如“四定”、“四备”、“五明确”、“六统一”等。对集体备课制度做出刚性规定,强硬地推行教案统一化,只会使教师在繁重的工作负荷下疲于应付,或敷衍了事,或投机取巧,或生搬硬套。这样做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校改革的初衷。

(三)备课理念陈旧落后,僵化呆板。

受“以教定学”教学理念的影响,集体备课长期以来被禁锢在某一框架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体备课重预设、轻生成。集体备课是对教学进行的一般的、稳定的、普遍的预设,但是,很多教师将只具有普遍意义的“预设的课程”一成不变地转化为“实际的课程”,缺少结合教情和学情进行二次生成的个性化备课以及运用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生成即时性备课。第二,集体备课备教法多,备学法少。“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仅侧重于讨论教师怎么教,重点、难点,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却不清楚学生们怎么学,学习的疑点、难点在哪里。第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集体备课只注重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难点的讨论,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新旧知识生长点、智力水平、学习动机、思维规律和心理特征的特殊考量。

三、集体备课的突围策略

鉴于集体备课的上述弊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力求克服形式主义、程式化管理和僵化思维对集体备课的冲击,促进集体备课的长效发展。

(一)创建自由的教研文化。

首先,要创造一种自由的教研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集体应努力创设自由、轻松的文化环境,打造一种怎样做都不会受责备的集体备课环境,让不同思想在此激烈交锋,让智慧在此自由驰骋。其次,要建构一种自由的备课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层程式化管理压迫着教研自由,这种规范性、命令性的管理模式造成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学校要先从制度上重新整顿和规范对教师教研的管理,给教师更多的自由的空间,从“允许教师只做规定内的事”转变为“凡是本制度没有涉及的以及没有禁止的,都允许教师自由地去做” 。再次,要启蒙教师的自由意识。任何从外部强加的规章制度都敌不过个人自己内化的观念,因此学校应减少对教师思想的压迫和束缚,协同教师构建一种集体备课的“自觉状态”。

(二)选择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模式。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水平和需要为前提和目标。而集体备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缺乏结合本班实际的学情分析,因此教师在备学生时要依据本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心理特征等备学生的疑难疑问、经验转化、意义构建和学习兴趣,并努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长久地保持他们的注意,调动和维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集体备课还要为教师个人的教学生成留有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无独有偶,德国教育家希尔伯特·迈尔也认为,“备课的周全性,恰巧表现为教师已准备好接受各种意外情况,并把学生设计为各个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案并不是绝对预设的、僵硬的剧本,而是处于与具体的教学过程、意义情境和步骤环节不断对话的动态生成状态之中。换句话说,预设只是基础,要给生成以空间和自由。教师不能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应该让教案跟着学生走,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

(三)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教师个性。

陈桂生教授认为,“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的问题症结在于:对个人备课要不要加以规范?规范的限度?怎样使个人备课不至于放任自流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回答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集体备课、个体备课与个性化备课关系的讨论。一般而言,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位教师都要进行个体备课。因此,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集体备课是个体备课的提升和优化。此处所强调的不是这一意义上的个体备课,而是个性化备课。个性化备课主要是在集体备课之后对“共案”进行的个性化的二次加工。如果缺少个性化备课(即二次备课),集体备课就会成为模式化、形式化的例行公事,教学就很难达到优异。因此,集体备课必须寓于个性化备课之中。个性化的二次备课有助于修正集体备课的缺陷,并激发教师的创造精神。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判断,因此,二次备课可以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对二次备课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集体研讨之后教师个人对“共案”进行修改而形成的个性化教案;二是教后反思形成新教案的过程。而笔者认为,在集体研讨之后进行的个性化修改是二次备课的主要形式,其时间跨度可以是课前在“共案”基础上的个性化修改、课中灵活机智地调整以及课后反思后对教案进行的调整。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二次备课在集体备课“共案”基础上,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对可能的生成进行预设以做好教前的心理训练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第二,除了课前充分预设和课后反思环节可以进行二次备课外,还要运用“即时性备课”,即在头脑中即刻形成并付诸实施的区别于课前“有形化”教学设计之外的一种“无纸化”教学设计。第三,二次备课要与自己的本性相契合。当帕克·帕尔默意识到自己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时,“他开始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他开始了漫长的过程,试着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他所拥有的个性,并顺着本性去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只有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备课方案才能形成教师成熟的教学风格。

(四)鼓励教师做行动研究者。

教师必须具有研究意识,对备课与教学中的一切进行个人化的研究,即教师必须从一个执行者转变为行动研究者。具体应做到:第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要将自己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应以研究者的身份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以科学的方法反思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并与行动研究者群体以集体备课为平台交流自己的心得,找到具体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第二,教师要带着问题去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俗话说“问题即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备课和教学实践时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意义的问题作为集体备课时讨论的课题。问题应该是教学现实中的真问题,应该是自己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固然好,但如果这些问题在集体备课讨论后不能解决,教师也不应因此回避或放弃对问题的探究,可以此问题为起点,将问题带入教学实践中去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办法。第三,教师集体备课时要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来进行行动研究。因为同伴互助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分工协作、专业切磋、交流合作方式对教学类似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切磋和反思,相互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审视,使得对问题的分析更深刻,进而制定出完善的行动计划,并顺利解决问题。而且,同伴互助式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成长,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研究共同体。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