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立事 · 成果

立事 · 成果 返回上页

简析一道不够严谨的高考题——兼谈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模式演变的影响
2016-09-08 18:02:14    SystemMaster    阅读 10290次

(一)

今年我们在指导学生们进行高考题练习时,有一道题的答案在学生和教师中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新课标Ⅰ文综卷,第30题: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解析】考察要点: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依据题干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可以判断此时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B项。A、C、D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作为一个高中生或者是参加2013年高考的学生,看到答案解析,或许会有一点疑问,如果不去深究,也许很快就会忘记了,但是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道题进行一些深究,与出题人或命题组作一番探讨。

在我们给学生做的题目中,这是一道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从我们学生选择的答案来看,主要集中在B和C两个选项,而标准答案是B,通过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之所以答案要选B而不选C,主要是因为出题人透过题干表述以“只有……才……”这组关系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了引导或者说是干扰,通过题干的这组关系词,学生要把题干意思理解为:如果没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那么各省自发的农民战争就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不这样理解,在出题人看来就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必然要选择B。

一方面是学生做题时较高的出错率,另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对于这道题的合理怀疑,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我们要对这道题一探究竟。历史学讲究论从史出,既然这道题引用了1928年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的内容,那我们首先就要按图索骥,查找到这条史料。带着对题干的怀疑,我们翻阅了与此相关的原始史料,发现题干表述确实是不恰当的。下面就来陈述一下我们关于这道题的一些看法。

 

(二)

首先是原始文件引用错误。通过检阅中共六大相关文件,在《政治决议案》中,没有找到题干中所引用的史料,而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确实出现过题干中的文字表述,但是史料原文并不是如题干所表述的那样,而是:“共产国际第九次全体执行委员会议决案指示我们:‘各省区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能够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只有在下列的条件之下:就是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从过去的经验,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出题人在引用史料的时候是比较注意的,直接引用的史料放在了引号内,而引号外的可以理解为间接引用,这也是符合引用史料的规矩的。也就是说,题干是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作了加工,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将《农民运动决议案》错当成《政治决议案》来引用,则是不可原谅的硬伤,此其一。

如果仅仅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中共六大《农民运动决议案》似乎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但是结合上下文的文意仔细分析,则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原文整段放在下面:

四、游击战争发展到地方暴动时,党必须注意到客观的条件与主观的力量,用适当的策略来领导。共产国际第九次全体执行委员会议决案指示我们:“各省区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能够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只有在下列条件之下:就是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从过去的经验,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现在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之下,建立一县或数县的苏维埃区域是有可能的。并非游击战争必定要变成地方暴动。必须要在斗争的过程中,真正发动了极广大的农民群众,在群众要真正有建立自己政权的要求,在当地反动势力确在动摇崩溃的时候,然后游击战争必定要发展到地方暴动。所以在游击战争发展到比较广大的区域,有广大的群众起来参加,有转到县市的地方暴动的形势时,党必须注意客观条件及主观力量,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县市工人群众的领导与联络去进行暴动。运用适当的策略,在暴动胜利以后,实现一切群众斗争的口号,肃清一切反动势力,以发展更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尤其要注意扩大暴动的范围到邻近的区域中去。

通过仔细阅读分析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文件之所以引用共产国际决议案的内容,是为了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在游击战争发展到比较广大的区域,有广大的群众起来参加,有转到县市的地方暴动的形势时,党必须注意客观条件及主观力量,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县市工人群众的领导与联络去进行暴动。”文件并没有强调城市中心的革命策略,而是要使“更广大的工农群众” 按照党的 “适当的策略”去“进行暴动”,这难道不是“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吗?出题人断章取义地对原始史料作了有利于自己结论的选择性引用,而没有考虑到史料的真实意思,这不符合史学规范,此其二。

 

既然要做一番探究,那就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农民运动决议案》明确记载这段话是出自“共产国际第九次全体执行委员会议决案”,那么我们不妨再查找一下共产国际文件,找到这段话最原始的出处。不过,我们对照《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发现其中的文字与中共六大《农民运动决议案》的引用略有出入,它是这样表述的:

“党指导着各省区之农民自发的游击暴动,就应当注意到:这些农民暴动可以变成全国暴动胜利的出发点,只有在他们与无产阶级中心之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的条件之下。”

紧接着这句话的是:“党在这里也应当见着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在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准备几个邻近省区之间的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而且准备有组织的有预备的广泛范围之内的发动。因此,必须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反对沉溺于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游击战争(这些危险在两湖等处曾经有过)。必须经常的不动摇的去组织农民的发动,党应当预先便注意中国各省区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条件。”

从共产国际决议案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示中,并没有刻意强调城市中心论,也没有反对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而是指导中共“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在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适应的发动”,很明显,共产国际反对的仅仅是对游击战争的迷信,从根本上来说,共产国际是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的。在接到共产国际决议案之后,当时的中央政治局也是赞成这个指导意见的:“中央政治局认为不但要切实的准备城市与乡村之间邻近省区之间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而且要加紧的领导自发的农民暴动,加紧的执行城市工人中之群众工作及宣传,加紧的执行兵士运动,使这些斗争相配合相适应起来。”不知出题人为何会如此明显的曲解原文意思?这种断章取义的出题方式是很值得商榷的!此其三。

其实,通过出题人设置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中共六大的认识是建立在坚持“城市中心”革命战略的基础上的,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应该是停留在我们的想象中,历史研究的最重要任务应该是尽可能还原历史,历史研究者应该坚持“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规范,而不应为了解释某一观点而对历史材料进行刻意加工乃至断章取义。

 

(三)

关于农民游击战争要受城市工人阶级领导的论断,在中共六大文献中也有若干体现,不过并非在题干中所说的《政治决议案》,除了前文《农民运动决议案》引用的共产国际文件以外,在《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中提到“农民群众游击运动的准备”时指出:

“本党目前在农村军事工作的根本路线应当是蓄积和准备力量以实行将来的革命斗争。农民的武装暴动只有在都市中革命潮流高涨并受工人阶级指导的时候才可得着胜利。脱离了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农民暴动是定遭失败的。在各处农民暴动自然爆发时候,纵然料定其难免失败,本党亦应负责指导之,力图发展并利用之,以巩固自己在农民中的影响,使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在农暴及游击战争失败时,我们党应设法保存其主要干部不使使之散败,而仍得继续其游击队的性质和作用。”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农民自发的武装暴动是不抱希望的,这是因为中共在进行敌我力量对比之后,重新判断了革命形势,认为“第一个革命浪潮已经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来到,反革命的势力已超过工农”,并指出新形势下“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既不支持现在就进行农民暴动,也不支持城市暴动。所以,上述文字不能理解为中共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证据,而恰恰是对“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的有力支持。

六大《政治决议案》中也有部分文字体现出中共对城市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领导作用的重视:“一省或几省革命高潮与苏维埃政权的前途是可能的。反动的统治在各区域巩固的程度是不平衡的,因此,在总的新高潮之下,可以是革命先在一省或几省重要省区之内胜利。目前没有革命高潮的条件之下,这种胜利没有可能实现,然而这种前途是可能的。这里,城市领导作用的重要,和无产阶级群众的高潮,都将表现他的决定胜负的力量,而决定‘一切政权归工农兵代表会议’从宣传口号,将要如何变成直接行动的口号。”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六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对城市暴动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这并不能说明六大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也不能说明其不重视农民革命与城市暴动的结合,因为六大文件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中国革命处在高潮,也不再认为中心城市的暴动就能引起革命的胜利,说明六大至少在文件上已经果断放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而开始重视起农村的革命。例如:

《政治决议案》:“对于农民革命作用之忽视,亦是极大的错误倾向。再则,阶级斗争激烈的分化过程之中,澈底的土地革命的过程之中,对于无产阶级,在总的中国革命战线之内,最靠得住的同盟者只有农民。”“赞助农民的游击战争,而且要使他深入,使他团聚起来,引导农民到有组织的斗争,到自觉的创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的斗。要去联结乡村中的农民运动和城市中工人阶级的斗。”“建立工农革命军,在现时游击战争发动的区域,是可能而必要的,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现在这一任务,应当是党在农民运动中,所应特别注意的中心问题。这一任务的成效,可以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生长的一个动力,决定新的高潮之一种主要动力之一。”

《农民运动决议案》:“在农村阶级矛盾与斗争到了最激烈的地方,每一小的日常生活的斗争,都必须要走到武装的冲突。所以游击战争已成为这些地方的主要斗争的方式。”“必须加紧农民运动与工人运动的联系,并将无产阶级的份子引入农民运动及其领导机关中来。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使工人组织与农民协会发生经常的关系,必须向广大的农民群众宣传工人阶级斗争的意义与目的,使他们觉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够得到解放,并在失业回乡去的工人中工作。”

《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的土地革命,仍旧是中国革命现时阶段的主要内容。”

同时又对农民战争提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农民运动决议案》:“以后的游击战争的发动必须出自于群众的要求,必须在群众的组织与领导之下,必须与宣传煽动的工作同时进行。”“以后必须有计划的有组织而集中的指导。”

我们阅读史料时,只要不带任何预设偏见,坚持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就能很显然的得到这样的结论:共产国际决议和中共六大决议在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的基础上,对“城市中心”的革命战略是采取摒弃态度的,可以说,1928年7月由共产国际直接领导下召开的中共六大所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是共产国际第九次全会制定的关于中国革命新策略的正式表达,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策略转变的重要一环。革命策略的转变过程中或许会带有原来“城市中心论”的某些色彩,但是作为历史观察者,我们不应该静态地看问题,历史是连续的,它从来不是也不可能简单地分割成片段。正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在革命策略的转换阶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史料来证明,这种当时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的论断是错误的。

 

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新课标Ⅰ文综卷第30题是不够严谨的,首先它原始史料引用错误,误将中共六大《农民运动决议案》的内容当做《政治决议案》来引用;其次,出题人为了得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这个预设的结论而对材料断章取义,没有理解原始材料的上下文意思就匆忙引用,这种方法不符合历史学规范;所以,通过丰富的史料,我们可以证明这道题的预设答案B选项“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是不正确的,而应该选择C选项“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另,关于六大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我们认为,中共六大对于中国革命策略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