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唯美 · 课程

唯美 · 课程 返回上页

课改的故事
2016-12-09 09:51:46    王世珍    阅读 11566次

   “我喜欢这一句:‘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因为……”下课铃声已经响了,可大家似乎没有听见,还在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望着大家急于诉说的表情,我只好微笑着说:“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吧。”学生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坐下了。这是今天上午我在讲授《荷花淀》一课时所遇到的情景。坦白的说,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我是快乐的,这也是新课改带给我的快乐。

其实,面对新课改,刚开始我很是担忧:授课内容还是那些,没有丝毫减少,似乎还更多了些,可是,课时却严重缩水,由原来的每周七节减为四节,这样的课时量能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吗?我不敢确定。只是加快了每天的课堂节奏,但是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学生和我都有很累的感觉。后来,在准备第三单元的授课时,我突然想,能不能大胆地舍弃一下?让学生从《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中自选一篇他们喜欢的,这样,既节约了课时量,又能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们。大家很是兴奋,马上找到这两篇文章,仔细读了起来。看着大家投入的样子,我不安的心有些平稳了,接着便有些好奇他们会如何选择。结果很是让我意外,他们读完之后,举手表决的结果竟然是27:24,《故都的秋》一课以微弱的优势胜出。还有很多学生认为两篇文章都很美,都想学,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我尊重了大家的选择,决定讲《故都的秋》。

应该说,这两篇课文都是传统篇目,传统教法都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时代背景、写作手法等,而这一次,我想更多地看到学生的想法。所以,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基本把握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有些颓废,有人却认为体现出一种诗意美,你的观点呢?大家在充分思考、讨论之后,纷纷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认为有些颓废。你看,文章开头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调子太过于伤感了。”

“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诗意美。‘在北平即时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屋一茶,一坐一看,一品一听,虽然简单,却透露着心情的闲适与惬意,再加上碧绿的天,高远辽阔,多么诗意的感觉!”

“我觉得还是更为颓废一些。连扫帚的丝纹都让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落寞’二字读起来就觉得颓废。”

……

等到大家谈完自己的观点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作者选取的景物无论是蓝色的牵牛花,疏落的秋草,还是槐树的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都摆脱不掉伤感的调子,这些堆积在一起,未免让人有颓废之感。但是,作者的笔墨却并未停留于此,他欣赏的是其中的韵味。它们虽将消亡,却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是生命必经的一个过程。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固然是美的,但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也暗蕴着生命的新生,这更给人以生命周期轮回的启示,更值得欣赏。所以,郁达夫沉浸于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的价值,并不觉得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这是对生命消亡之美的欣赏与尊重……”看着大家沉思的神情,我接着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郁达夫能写出这样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生命之美呢?”思索之后,慢慢地学生们又有了答案:

“他的经历与常人不同,曾经有过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

“他有过在白色恐怖威慑下辗转他乡远离故土的体验,生活孤苦,寂寞

“他有一腔爱国热情,想通过这篇文章鼓励当时被白色恐怖笼罩的人们,眼前的黑暗终会过去,迎来光明的新生……”

“还有一点是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听着他们的回答,我的心渐渐微笑起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改所期望的课堂吗?有学生们自己的思索,有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情,更有在这样开放、自由的课堂上属于他们的实实在在的收获。舍弃一篇本来该讲的课文,换来他们真切的感悟,这样的取舍是值得的,也许,这也是新课改的意义所在吧。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把课文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也把学习的主动与幸福给予了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上收获到无限的乐趣!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