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首页
学部新闻 招生信息 培训活动 教育活动 教学活动 交流活动 留学资讯 思语笺言 媒体聚焦 毕业墙 荣誉之墙 硬件设施

思语笺言 << 返回上页

国旗下的讲话-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马鹏飞
2015-05-25 22:44:33    SystemMaster    阅读 7689次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如果我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到威海一中这所令人自豪的学校来?你的回答是接受教育。那么,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而且努力要到好的环境去接受教育?怎样才算得上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结论,很多人仍处于迷茫之中。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知所措——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对此并不清楚,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体现着我们解决问题共同的一种思维——那就是whatwhyhow的问题。

 

    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梦想?有人以考北大为梦想、有人以出国留学为梦想,我认为这不是梦想,而是人生规划中的一个目标。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记者到了一个渔村,发现一个渔夫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其他的渔夫却已出海忙碌。记者就上前问,你为什么不一起去打渔呢?渔夫回答说,我打渔的目的是什么呢?记者回答,打了渔你就可以挣到钱,有了钱你就可以买游艇,这样你就可以无忧无虑的躺在游艇上晒太阳。这是渔夫说,那你认为我现在在干什么呢?所以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目标作为梦想的话,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会无所事事,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就像一个国家也应该有它的梦想一样。 

     一个一流的大国必须有一流的国民。 

    美国涉及未来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一流的国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措施,就是保持美国教育在世界上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目前正因为中国等国的崛起而失衡。中国也正行驶在一流大国的快车道上,并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富国梦,是强国梦。要强国,就要求有人才支撑。正如现在为增强中国地位的亚投行。若没有尖端经济人才的撑持,如何挑起这重担。现在世界贸易日益频繁,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若没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如何在国际事务中为祖国赢得更多利益。中国梦关系到每一位百姓的福祉,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

   不要考虑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思考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句话,西奥多·罗斯福说过;约翰·肯尼迪也曾说过。所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应该按照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多少来计算。我们来到威海一中,在这里接受教育,实际上就是为了为国家做点什么。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接受教育便能让我们养成三大良好习惯:

    一:对问题的探索思维习惯:不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满怀感激的畅游在人类积累的知识海洋中,有如踏着前人的肩膀一路向前。一个好的探索思维习惯有利于我们获取更丰富的知识,为我们的梦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情感层面的习惯:温暖、乐观、积极、波澜不惊、不贪婪、不急躁、不怨天尤人…有的人经常在网上吐槽对现实的不满,对国家的愤恨。但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为何不用心想想如何未国家做贡献,而是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我们应该在对国家做贡献上表现的更积极,更乐观。 

    三:行为习惯:优雅、言谈举止、远离粗糙做事、才求精致、阳光健康。在场的每一位都想做一位阳光的少年,培养行为习惯尤为重要。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可以加快我们实现梦想的速度。

 

    但是,通向梦想的路永远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当我们找不到北的时候,为了能重新明确梦想的方向,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What do you want

    不管别人怎么想,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Can you picture yourself in ten years

    现在一步步向你的梦想前行,十年后的你是否会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3、Will you regret what you did 20 years later

    二十年后,想起现在的你,你会为今天的岁月而后悔吗?

    当我们完美的解答了这些问题,我们便可重新找回迷失的灯塔,重新找回梦想的方向,继续前行。但如果不做些什么,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烂于腹中又有何用。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才能贡献与社会,贡献给国家,尽可能的展现自己,无限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我们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就会获得无限的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努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梦想高远,中国梦才会强大。所以,当我们的才能尽显之时,既是中华崛起之日。

 

 



  • 上一条:
  • 下一条:
  •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