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频道

首页 > 学生频道 >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学生风采 学生活动 返回上页

让“痛感新闻”成为治愈伤疤的良药
2018-09-30 00:00:00    实验部62级1班 王维涓    阅读 4570次

    如今,刷微博、微信等平台已经成为不少人填补闲暇时间的必备。然而,越来越多的“痛感新闻”正充斥着屏幕,刺痛人们的眼球。扼腕之后,我们更应理智对待,让揭露社会之痛的一段段文字成为治愈伤疤的良药。

    诚然,翻阅一段段“痛感新闻”不是什么愉悦的经历,更不会有人以此为乐。但回避痛苦如同掩耳盗铃,不顾伤口任其溃烂更酿成大祸。因此视痛感新闻为洪水猛兽为无稽之谈,切肤之痛并非一文不值。

    痛而后改,痛定思痛,更能直击病灶,有助于事情的解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良谚,于古于今都未见褪色。古有齐威王重赏面责其过的大臣,造就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奇观,各国“皆朝于齐”;今有朱镕基把焦点访谈奉为日课,民忧民患得以及时解决。长生假疫苗经媒体报道而使举国哗然,舆论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开启了对药品生产、监督的大整治。“痛感新闻”就如一个红色警报灯,警醒一个社会不在安乐中灭亡。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许言过其实,但“痛感新闻”的确能起到提高人们防范意识、培养法律观念的作用。当代社会并非亚马逊丛林,但骗子与民众之间也时刻上演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较量。电信诈骗花样百出,QQ、微信诈骗等“新时代的宠儿”也频频发威,骗子们“谋生”的手段层出不穷,而相关案件的报道让当事人和广大民众也在斗智斗勇中得到头脑的进化。“滴滴”事件后,防身手段、报警方法等也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流传开来,不少人表示受益匪浅,由此减少了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痛感新闻”不可或缺,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媒体以“正义”之名,将社会之痛视作博人眼球的利器,行揽利之实,导致令人痛心的事件似乎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戏言“打开微博就像世界末日”“这个社会吃枣药丸”,这显然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因此,为了尽可能发挥“痛感新闻”的积极作用,需要主流媒体扛起大旗,平衡风向,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更少不了群众内心对光明正义的信仰与追求,成为正能量的一份子,与屏幕彼端的人们分担苦痛,共同建筑未来。

    鲁迅曾言:“无尽的人群,无限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社会的苦痛、爱与欢乐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痛或许不会消失,它播下的却是光明的种子。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